Date: May 10th to Jun 22nd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艺术家塔可是一个在时间与地理、传统与当代之间行走的旅人,将横贯千百年绵延不绝的中国艺术的审美和精神用最直接的方式——摄影,呈现在观众面前。
周围艺术非常荣幸地于2025年春隆重推出艺术家塔可的摄影个展《昔我往矣》,展出艺术家深耕十余年的《诗山河考》系列新作品,以及《洞天新录》、《碑录》系列的部分作品。
《诗山河考》系列始于2009年,源于艺术家本人的好奇心。塔可自述在阅读《诗经》的过程中对产生了这些诗歌的土地和环境产生了兴趣,“要在时隔两千五百多年后,去《诗经》里提到的这些地方看看,这些孕育了如此优美动人诗歌的地方如今是怎样的景象。”《诗经》是中国文明童年时期的声音,是中国审美精神的浓缩,《诗山河考》系列堪称塔可用当代摄影的独特语言与两千多年前的浪漫情感以及家国天下的情怀之间长达十余年的探索与对话。本次展览也是塔可对这一最初的创作意图的延续和表达。
《诗山河考》系列一问世即受到专业机构与资深藏家的关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2014年收藏了塔可这一系列数十张作品,并展出于当年的《中国册页艺术》(The Art of the Chinese Album)特别展,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对于一个如此浪漫随性的选题,塔可却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历代的古籍,辨伪存真,又亲自上路研习考证,遍寻山川故地,让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被遗忘的地名和景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诗经》重要的创作手法是比兴,谁也不知道在河之洲的关关雎鸠与君子淑女之间的必然联系,却不妨碍歌者的吟咏和诗意的滥觞。塔可的《诗山河考》系列并非简单的《诗经》插图,而是其精神的延续和重构。他的摄影正如诗经一样,将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引人遐想的图像记录下来,是具体而微的局部却又具有宇宙洪荒的气场。这些也体现在作品的标题中:田野间杂乱的几根电线杆、远处发电的风车,灰褐色的山脉与民居被命名为《首阳之下》——的确,今天的首阳山仍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山河》则是一座略简陋的乡村饭店,门头上赫然矗立着山河饭店四个大字,既荒谬又有些凄凉;《园有棘》、《月出之光》、《无折》等等让我们意识到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自然界的进化中短到不值一提,植物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于自然中,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几无变化。这些景物仿佛原地等待了千年,籍由塔可的镜头与今天的观众相遇。
对于一个追溯传统上达千年的对象,塔可不吝采用最为专业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他曾经就读的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是以严格的专业教育出名的,他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摄影技术与观念。塔可采用稳定性极强的铂金粒子溶液为感光元件,辅以特殊的相纸,让作品达到一种带有疏离感的灰色调,需要观众接近图像仔细观察,才能辨别出作品的层次异常细腻丰富。这种铂金印相的照片色调永远不会发生变化——也许塔可的摄影作品会在两千年后激发另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好奇之心。
一同展出的还有《洞天新录》和《碑录》系列,一样是塔可扎根于古代典籍,研究求证的结果。在塔可的作品中,历史与传统不是可以随意灌装新酒的旧瓶,也不是一件可以遮蔽一切的旧氅,而是文明的见证人,现代社会灵魂的依存。塔可想提醒我们的是那些典籍与传统并非尘封的故纸堆,而是隐身于集体的记忆与气质中,陪伴在我们周围,从来没有离开过。
塔可是一个旅行者,以文字为起点,图像为终点,让千百年前的美好诗意成为今日镜头下的余音回响。在这样一个推崇快捷与速成,一切皆可“预制”的时代,塔可的作品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有本而来。“天下坚实者,空灵之祖”----正因为有着坚实的研究基础,塔可的作品才空灵有趣,充满了独立思考与人文艺术的尊严。正因为这样的投入,塔可的作品有着难以企及的深度与厚度,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他独特的坦诚与率性,赋予了他的艺术独特的魅力与永恒的价值。